MENU
首页» 研究生教育» 博士后培养» 博士后导师» 作物分子生物学

首席:张学勇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姓  名:张学勇       性 别:  男 
职  称:研究员  
联系电话:010-82106695     
电子邮箱:zhangxueyong@caas.cn       
个人网页:
课 题 组:小麦基因资源      

本人简历:
    张学勇,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十三五”七大作物育种专项《主要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形成与演化规律研究》项目首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小麦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作物基因挖掘与利用创新团队首席。1984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获农学学士学位,1987 年毕业于原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2年8月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1994.2-1996.10在美国农部牧草及草地研究中心 (犹他州立大学) 分子细胞遗传学实验室、加拿大农部植物研究中心分子遗传学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 1997.4-1998.1在意大利Tuscia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8年回国后,主要从事小麦遗传多样性与核心种质构建、产量基因克隆及单元型(单倍型)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
    小麦应用基因组学及分子细胞遗传学。
主要贡献:
1、组织完成了"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资源创制学科群"的筹建,协助农业部完成本学科群基础条件建设项目(总投资超过2亿元)。
2、主持完成973项目"主要农作物核心种质重要农艺性状单元型区段及互作研究"。在小麦、水稻、大豆的产量、肥料高效利用、发育等相关的基因组区段、基因的研究中取得突出进展,在Nat Biotech、PNAS、Plant Physiology等刊物发表论文152篇,总影响因子569,对作物基因资源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3、小麦产量性状的关联分析:在建立小麦的核心种质的基础上,较早提出"选择牵连效应分析-发掘重要基因的新思路"。利用微核心种质和选择导入系发掘了控制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关键区段,找到了对育种有显著正向效应的等位变异;发现控制穗粒数和千粒重的优异等位变异之间互作以简单的加性效应为主,育种的过程就是将优异等位变异逐步聚合的过程。
4、小麦产量基因研究:对关键基因的单元型及其遗传效应、地理分布、育种演变等进行了系统地研究,为产量性状的遗传解析找到了新思路,为基因组选择育种找到了突破口,论文发表在Plant Physiology、TAG等国际知名刊物。受邀在国际动植物基因组大会、第12届国际小麦遗传学大会等重要会议上做专题报告。
5、小麦着丝粒区域序列组成分析:提出并证实"近着丝粒区域是多倍体中基因组分化的核心区域"。克隆了小麦着丝粒功能性反转录转座子(CRW),将目前发表的有关小麦着丝粒的重复序列全部定位在一个自主型CRW上,发现其在小麦形成过程中发生强烈的扩张和转座。完成了小麦3B着丝粒区域的物理图谱绘制,提出"推陈出新、兼容并蓄"是异源多倍体着丝粒区域进化的基本特点。
6、论文、专利及品种: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Plant Journal、Plant Physiology、TAG、中国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106篇,被引用近3000次(谷歌网);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审定新品种2个(中天1号,第一完成人;川麦81,第五完成人)。
获奖成果和荣誉称号:
1、我国北方地区小麦野生近缘植物遗传资源的考察、收集和利用。1993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四完成人)。
2、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 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集体奖)。
3、2011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
4、2014年度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
在研科研项目:
1.主要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形成与演化规律研究(项目首席,“十三五”七大作物育种专项)
2.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种质资源评价(CARS-3-1-2)
3.国家科学自然基金---偃麦草、大麦的着丝粒功能序列及其与小麦CENH3整合能力的比较研究(31371622)
4.948计划---欧盟、北美及大洋洲农业生物资源引进与农业技术需求和政策信息收集研究(2016-X16)项目首席
5.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作物基因挖掘与利用创新团队(项目首席)
主要论文和著作:
(1) Ma L, Li T, Hao CY, Wang YQ, Chen XH, Zhang XY*.( 2015), TaGS5-3A, a grain size gene selected during wheat improvement for larger kernel and yield.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doi: 10.1111/pbi.12492.
(2) Hou J, Jiang QY, Hao CY, Zhang HN, Zhang XY*.(2014), Global selection on sucrose synthase haplotypes during a century of wheat breeding. Plant Physiology. 164: 1918-1929.
(3) Qin L, Hao CY, Hou J, Wang YQ, Li T, Wang LF, Ma ZQ, Zhang XY*. (2014), Homologous haplotypes, expression, genetic effects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 wheat yield gene TaGW2. BMC Plant Biology, 25(14):107.
(4) Zheng J, Liu H, Wang YQ, Wang LQ, Chang XP, Jing RL, Hao CY*, Zhang XY*.(2014), TEF-7A, a transcript elongation factor gene, influences yield-related traits in brea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65(18): 5351–5365.
(5) Li BC, Choulet F, Heng YF, Hao WW, Paux E, Liu Z, Yue W, Jin WW, Feuillet C, Zhang XY*.(2013), Wheat centromeric retrotransposons: the new ones take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centromeric structure. Plant Journal. 73: 952-965.
(6) Ge HM, You GX, Wang LF, Hao ChY, Dong YCh, Li ZhSh, Zhang XY*. (2012), Genome selection sweep and association analysis shed light on future breeding by design in wheat. Crop Science. 52: 1218-1228.
(7) Hao CY, Wang YQ, Hou J, Feuillet Catherine, Balfourier Francois, Zhang XY*. (2012), Association Mapping and Haplotype Analysis of a 3.1-MbGenomic Region Involved in Fusarium Head Blight Resistance on Wheat Chromosome 3BS. PLoS ONE. 7(10): e46444.
(8) Wang LF, Ge HM, Hao ChY, Dong YCh, Zhang XY*. (2012), Identifying loci influencing 1,000-kernel weight in wheat by microsatellite screening for evidence of selection during breeding.  PLoS ONE. 7: e29432
(9) Hao CY, Wang LF, Ge HM, Dong YC, Zhang XY*. (2011), Genetic diversity and linkage disequilibrium in Chinese brea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revealed by SSR markers. PloS ONE. 6(2): e17279. Doi: 10.1371/ journal. pone. 0017279.
(10) Su ZQ, Hao CY, Wang LF, Dong YC,Zhang XY*. (2011),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functional marker of TaGW2 associated with grain weight in brea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Theor. Appl. Genet. 122: 211-223.
获得专利:
(1) 小麦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专利号:ZL200310103893.4  发明人:张学勇、王汉潜。
(2)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单克隆抗体及其杂交瘤细胞系。专利号:ZL01144781.8  发明人:张学勇、王汉潜。
(3) 小麦千粒重性状相关基因、基因的单倍型及其应用。专利号:ZL200910241707.0  发明人:姜奇彦、盖红梅、郝晨阳、王兰芬、侯健、张学勇。
(4) 一种诱导型启动子。专利号:ZL200910237908.3 发明人:温小杰、蒲文、郝晨阳、刘旭、王兰芬、张学勇。
(5) 植物耐逆性相关蛋白TaFbox2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专利号:ZL200910237907.9 发明人:温小杰、秘彩莉、蒲文、郭秀平、郝晨阳、万建民、刘旭、张学勇。
(6) 一种辅助筛选不同千粒重小麦的方法及其专用标记。专利号:ZL201010033991.5 发明人:宿振起、郝晨阳、王兰芬、董玉琛、张学勇。
(7) 一种非生物胁迫诱导型启动子。专利号:ZL201310336989.9 发明人:温小杰、魏文杰、郝晨阳、蒲文、苏姗姗、刘旭、张学勇。
(8) 鉴定小麦粒重基因TaGW2-6B启动子区单元型的方法及其专用标记。专利号:ZL201310625539.1 发明人:郝晨阳、秦琳、侯健、王玉泉、李甜、张学勇。
审定品种:
(1)中天1号,2003,甘肃,第一完成人。   
(2)川麦81, 2016,四川,第五完成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