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田间课堂”打造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新模式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中国农科院党组构建了院党组、所党委、党支部三级书记共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每个定点帮扶县1名院领导负责、1个机关部门协调、1个研究所牵头、多个专家团队协同开展科技帮扶的“3+N”工作机制。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牵头,以作物栽培与生理、作物耕作与生态两个创新团队党支部为主体,联合院属8个研究所和黑龙江省4个地方院校共12家单位、14个创新团队、40余位专家组成工作组,对黑龙江产粮大县桦川县进行科技帮扶,在实践中形成了“田间课堂”的科技助农新方式。
支部共建、结对帮扶,“田间课堂”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创新团队党支部与示范基地所在村党支部结对共建,通过学习调研、摸排问题、寻找对策,双方党员进一步坚定了初心使命,增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工作中,村支部党员积极协调示范用地,组织村民配合工作。团队党员在村党员的帮助下,建立了占地1100亩的4个核心技术示范基地、占地1.5万亩的示范区,展示新品种93个,从中筛选出丰产优质品种12个,推广绿色生产技术23项,实现示范区作物增产增效10%至20%。依托示范基地,党员专家在春季播种、夏季田管、秋季收获等重要节点组织田间技术培训,因地因苗讲解田间管理技术,回答农民提出的生产问题,把科学种田技术可视化、通俗化、简单化。3年来,累计派出党员专家300余人次,举办培训70多次,培训农民与基层农技人员2万余人次。这种帮扶方式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田间课堂”。
党建引领、服务“三农”,“田间课堂”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通过在合作社建立试验示范田,专家与农民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把好品种、新技术更快送到农民手中,传播到千家万户。创新团队党支部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生产中发现技术问题、在实践中解决生产问题,做到党建与科研、生产互融互促。当地农民高兴地说,“俺家的苞米地是当地最好的苞米地”,“人家的技术就是管用”。经过3年的工作,玉米密植高产和水稻秸秆还田耕作等技术推广到了全县,带动当地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3%,比2018年提高5%。作物科学研究所“田间课堂”活动被评为农业农村部“优秀主题党日案例”,2人分别获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创新团队党支部获评先进基层党组织。
以点带面、辐射全国,“田间课堂”服务农业农村主战场
“田间课堂”是服务现代农业主战场的科技助农新方式,已成为中国农科院服务“三农”事业发展的战略品牌。目前,作物科学研究所已在全国粮食主产区建立了30多个玉米、小麦、水稻等作物的规模化示范田,通过“田间课堂”带动区域粮食作物提质增效;在三区三州建立了13个谷子、荞麦、食用豆等杂粮作物“田间课堂”,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科技支撑;2021年河南暴雨灾害后,党员专家深入安阳、鹤壁受灾地块,为农民举办“田间课堂”,传授灾后恢复生产技术。“田间课堂”在国家“藏粮于技”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得到农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来源:《旗帜》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