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首页» 新闻动态» 传媒扫描» [新京报]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丨再提保粮食 为何是1.3万亿斤?

[新京报]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丨再提保粮食 为何是1.3万亿斤?

https://m.bjnews.com.cn/detail/164646999314638.html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必须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

3月5日上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再一次写入《报告》。1.3万亿斤粮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必须是1.3万亿斤以上?为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录祥,解读1.3万亿斤背后的意义。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录祥。受访者供图

1.3万亿斤底线不能降

2015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一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到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657万亿斤,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同时,根据国际普遍认可的标准,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0公斤,为粮食安全线,以此标准,我国14.1亿人,粮食总产量达到1.13万亿斤,即可保障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0公斤。

那么,为何要保障1.3万亿斤粮食产量?刘录祥介绍,1.3万亿斤是底线,也是最低标准,这是根据多年的经验和多方面的数据综合而来的。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必须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首先,包括口粮、饲用粮等,全国每年的粮食总消费量在不断增加,虽然小麦、水稻两大口粮,我们国家可以实现100%自给,但2021年我们进口链式突破了1.6亿吨,其中大豆9652万吨,玉米2836万吨,主要用作饲料。所以,1.3万亿斤的底线是不能降的,一旦降低,我们的粮食进口依存度就会继续提升,粮食安全的风险就会加大,”刘录祥说,“其次,1.3万亿斤的总产量,是连续7年验证过的,在当前的良种、耕地、技术等要素方面是有保障的。其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粮食的消费量也在增加,所以这个底线既不能破,还要稳中求增。此前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国粮食产量要跨上1.4万亿斤台阶。”

如何保证1.3万亿斤产量

尽管已经连续多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但农业是风险大、不确定性强的产业,尤其是病虫害、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深刻影响着农业生产。

怎样才能保证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呢?刘录祥表示,“1.3万亿斤是非常硬的指标,必须保证。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强调,要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即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主产区政府抓粮积极性,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我认为关键还是要有落实好‘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科技支撑,为粮食生产提供核心基础保障。比如农业科技进步可以不断提升粮食单产,尤其是种业的发展,种子可以贡献粮食总产的45%-50%,育种技术的革新发展,是农作物增产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小麦、水稻的发展历史都是如此。我国小麦、水稻、大豆等作物的种子100%自给,全部农作物中,良种覆盖率超过96%。其中,水稻、小麦等单产,不断地在刷新纪录,第三代杂交水稻实现了双季稻周年亩产达到1603.9公斤。但也有一些作物,如玉米、大豆等单产水平只有发达国家的60%左右,还有很大的提升潜力。”

同时,耕地的保护改良也是粮食增产的重要基础之一,刘录祥说,“我国耕地质量和利用方式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指出,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建设高标准农田,就是‘藏粮于地’的重要措施之一。研究和实践证明,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耕地质量能够提升1到2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到2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中明确提到,到2022年,全国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