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首页» 新闻动态»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给玉米高产高效配好技术“药方”

[中国科学报]给玉米高产高效配好技术“药方”

  

       韩扬眉摄

  ■本报见习记者 韩扬眉

  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敖其镇长寿村,有一块玉米地显得有些“标新立异”。

  9月底,原本还未到佳木斯收获玉米的日子。但在这片田地里,金黄色的玉米齐整整地“站”在大地上,整个田野间散发着清甜的香气,这与周围还是丛丛绿叶的玉米地形成了鲜明对比。一台大型收割机在几分钟内便一次性完成了摘穗和脱粒,一台多功能深耕机紧随其后,将玉米秸秆粉碎与土壤混合,同时坚硬的土壤也变得松软了。

  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之一“佳木斯玉米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基地”(以下简称“示范基地”)。

  “全面完成目标,今年预计实现亩增产100斤以上,增产10%以上。”“佳木斯玉米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下称作科所)研究员李少昆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技术集成为玉米产业“开良方”

  玉米不仅是重要的粮食、饲料作物,也是重要的能源、食品等原料。作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玉米每年的产量在两亿吨以上。

  然而,我国每年仍要从国外大量进口玉米和饲料替代品,原因何在?

  李少昆告诉记者,玉米生产品质差、成本高是重要因素。尤其是近两年,玉米积压,导致价格大幅下降。土地长期的掠夺式经营,导致耕地有机质大幅下降,耕层结构变差。再加上机械化程度低、玉米加工能力不足、秸秆综合利用率低,以及化肥使用量大、人工成本高等,严重制约了玉米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事实上,为寻找解决方案,农业科学家们过去已经研发出不少实用有效的技术。但大多通过单项技术解决玉米的某一项问题,技术之间不配套,难以综合提升玉米发展潜力。

  将单项技术进行“配对”,集成为一套系统化的技术模式,有助于提升玉米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能力,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符合农作物绿色增产增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8年,农科院联合院内多学科创新团队,发挥协同创新力量,归纳农业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为我国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大技术要求和关键问题“开良方”。

  “佳木斯市玉米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是由农科院作科所协同植保所、区划所、农机化所、加工所、信息所等6家单位8个创新团队共同实施。

  目前,作科所已经分别在西北新疆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开展区域技术集成模式示范,效果显著,提升了玉米生产能力和产业效益。

  “药方”助力提质增效

  佳木斯地区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东北黑土地上,雨热同期,光照时间长,优质的土壤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其成为我国玉米生产的“黄金区”。

  如何为佳木斯量身配出最优技术“药方”?作科所谢瑞芝博士向记者细数了此次示范的4套集成技术模式:“从土地到经营”的优质玉米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农机农艺融合的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种养结合的玉米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和少免、秸秆还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100亩的示范基地,4套集成示范技术模式中包含8个技术大类100多组试验,涉及从品种筛选、机械化生产、肥料使用,到信息管理、产后贮存加工,可辐射带动周边3万多亩的田地。

  实现玉米优质生产,要从源头抓起。根据当地特色,一方面,合理布局不同熟期玉米品种。另一方面,在不同时间点对品种特性进行综合评价,比如前期评价抗病虫、抗倒伏,收获时评价籽粒含水率、破损率以及产量遗失,据此获得优质品种。

  “我们初步筛选出了30多个优质品种”,李少昆告诉记者,这些品种在机收时玉米籽粒含水量降到了30%以下,植株倒伏率、破碎率和产量损失率都在5%以下,杂质率在3%以下,“达到了国际水准”。

  早熟的玉米品种,会因生物量小,使得单株产量下降。如何解决?提高种植密度是提高产量的主要措施,同时搭配玉米高整齐度群体构建技术,让玉米站得直、长得齐。通过试验,优选早熟品种在每亩7000株的大田中,产量可达900多公斤。而一般传统生产,玉米品种熟期偏晚,种植密度为每亩地4000株,产量500多公斤。

  高产实现了,要想高效,就要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集成了土壤耕作、种肥同播、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机械籽粒收获、秸秆利用、烘干贮藏等玉米生产各个环节所需的机械设备与关键技术。

  农机农艺相结合,提升生产效率,最终实现了高产高效的协同提高。

  探索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机械籽粒收获是我国玉米生产的发展方向和生产方式转变的重点,需要建立全新的栽培理念。”李少昆说,与传统生产相比,每亩地较机械穗收可节约人力成本50~70元,较人工收获可节约人力成本200~250元。

  增产与增效并重,也要生产与生态协调,这才是完整的新型现代农业体系。

  据统计,东北地区每年可收集的玉米秸秆量超过1.1亿吨,50%以上秸秆被废弃或燃烧掉,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针对秸秆问题,研究人员在基地开展了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专门测试仪器记载温度、热量、雨量等关键因素变化,通过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耕地深松的方法将秸秆“还之黑土”。

  此外,团队还配套研发了除草剂筛选技术、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技术等,构建玉米—大豆减肥增效轮作的合理耕作模式,保证玉米的绿色生产。

  “通过试验和示范,认准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李少昆表示,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但最难的是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意识。

  “农民担心新技术成本高、有风险。”佳木斯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贲显明告诉记者,他们给农民“算细账”,已通过多种形式组织了大约1000位农民学习新技术成果,让他们实实在在看到科学种田的“节本增效”。

  “转变观念需要一个过程,当下先向农业合作社和托管企业的技术人员普及,再通过示范,让农民真正了解新技术是有用的。”李少昆说。

  《中国科学报》 (2018-10-17 第7版 产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