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生物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专项5个项目在作科所启动
9月2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生物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重点专项“主要粮油作物珍稀濒危种质资源的抢救性保护”等5个项目在北京启动。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副主任张松梅、农业科技处处长葛毅强,中国农科院科技局副局长张军民,作科所所长钱前、党委书记刘录祥等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作科所副所长马有志主持。
启动会邀请刘旭院士、盖钧镒院士、万建民院士、胡培松院士、赵春江院士、先正达中国种业首席技术官张建、中国农业大学倪中福教授、江西农业大学贺浩华教授、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刘志勇研究员、北大荒集团垦丰种业胡喜平研究员等担任专家。
张松梅代表项目管理机构提出三点要求:一是项目负责人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引导项目人员开展协同攻关,加强对项目参加单位的管理监督,推动项目一体化实施。二是项目承担单位要认真履行法人职责,坚持服务支撑与管理监督并重的原则,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全流程保障服务。三是项目科研团队要坚持绩效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解决关键科学问题及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要真做科研和做真科研。
此次启动的“主要粮油作物珍稀濒危种质资源的抢救性保护”、“水稻优异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小麦优异种质资源精准鉴定”、“玉米优异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大豆优异种质资源精准鉴定”等5个项目,隶属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生物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专项,于2021年正式立项,分别由作科所杨庆文研究员、韩龙植研究员、李立会研究员、王天宇研究员和李英慧研究员担任项目负责人。项目将抢救性收集保护我国保护数量极少且极其濒危的疣粒野生稻、多年生野生大豆等特有种和狭域分布种,引领珍稀濒危种质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并针对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育种材料开展精准鉴定和基因深度发掘,为解决育种和种业种源“卡脖子”问题提供新种质与新基因。
启动会上,中国农村开发中心农业科技处专员戴翊超、作科所财资处处长晁骏毅,分别从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的角度作报告,为项目的执行和管理提供建议和参考。院所相关领导和专家、项目与课题负责人、各项目参加单位科研骨干等10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本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