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首页» 新闻动态» 所内动态» 我所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启动会在京召开

我所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启动会在京召开

         

    

        为推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学科群建设,促进学科发展,2012年2月9-10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召开“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学科群”和“农业部麦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联合启动会。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推广处杨礼胜处长,李振声、程顺和、南志标等院士,中国农科院刘旭副院长、科技局王小虎局长、熊明民副处长,作科所万建民所长、王述民和曹永生副所长,两个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区域性(学科性)重点实验室主任、实验站站长80余人出席了会议。

        王述民副所长主持了会议,万建民所长致欢迎辞。杨礼胜处长介绍了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学科群、麦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的发展概况,强调了如何引导投入、建设综合性实验室、区域(专业)性重点实验室及科学实验站;李振声院士就两大学科群的建设意义、重要性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 提出“抓住机遇、做好规划、认真落实”,希望通过学科群建设,打破部门界限,提升我国资源研究的整体水平,强化我国小麦育种,育成真正符合生产和人民生活要求的品种,提升我国的种业的核心竞争力。杨礼胜处长重点强调了学科运行机制,即分工协作机制、学术交流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及综合性实验室的龙头作用机制。

        张学勇研究员汇报了“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学科群”建设情况,该学科群由1个综合性重点实验室、5个区域(专业)性重点实验室和27个科学观测实验站组成,由李振声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方智远院士和刘旭院士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该学科群的主要研究方向:作物遗传多样性及保护生物学、作物基因发掘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创新、作物种质创制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研究。建设目标:以我国丰富的作物基因资源为基础,以基因发掘和应用为主攻方向,立足于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通过整合优化现有资源,科学布局,构筑研发能力强、运行高效的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学科群。

        马有志研究员汇报了“麦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建设情况,该学科群由1个综合性重点实验室、8个区域(专业)性重点实验室和5个科学观测实验站组成。由李振声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程顺和院士和辛志勇研究员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科群将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开展麦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的基础、应用基础研究,实现我国麦类作物育种理论和技术的新突破;聚集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队伍,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科技创新、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基地,全面提升我国麦类作物科学的科技创新能力。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麦类作物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麦类作物应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麦类作物分子育种技术研究;作物育种材料创制与新品种培育等。

        两大学科群各实验室主任及各观测实验站站长就各实验室或观测实验站的建设、进展、工作规划、“十二五”研究方向进行了汇报,与会代表就今后建设学科群的管理规划,推进、加快学科群发展进行了积极的讨论。一致认为,建立重点实验室,是学科发展过程中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有效配置,互相协调,避免重复和内耗的有效措施。农业部这次提出以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建设30个“学科群”的想法及付诸实施,是重点实验室建设过程中一个很好的尝试,如果能在经费上给予适当支持,会对整个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不断消除学科内部交流的障碍;建设好这两个重要的学科群,将为我国作物基因资源、麦类作物的育种提供理论、材料、方法和技术,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财富。

        此次会议的召开,进一步加强了两大学科群成员之间的交流,为推动我国作物种质资源重要新基因发掘和利用,促进作物遗传改良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联合启动会开幕式

 

        张学勇研究员汇报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学科群建设情况

        马有志研究员汇报麦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建设情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