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庄老]万建民院士:沉痛悼念学术楷模庄巧生
全国同行十分尊敬和爱戴的庄巧生先生于2022年5月8日不幸仙逝,这是中国作物科学界的重大损失。虽然我和他年龄相差近50岁,但庄先生既是我的校友、也是学术上的朋友,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我个人的发展都得益于他的指导和帮助。
2011年万建民和庄巧生先生等在麦田中合影(右起:辛志勇、程顺和、董玉琛、庄巧生、王连铮、刘旭、万建民)
我于2003年应聘担任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兼遗传育种学科一级岗位杰出人才,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先前我一直在南京农业大学工作,行政经验不足,对科研单位的工作了解较少,更为重要的是,作物科学研究所是由原来的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品种资源研究所与原子能利用研究所辐射育种室重组而成,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在来农科院之前,我对庄先生就有所了解。他早年毕业于南京(成都)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即现在的南京农业大学前身,并被授予金钥匙奖;他的科研成就和严谨学风在农业界广为人知,自然也是母校的骄傲。因此,我到北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访庄先生,请他给予指导。庄先生非常高兴我到所里工作,说农科院需要新鲜血液,并分析了三个拟合并研究所的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还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当然,他总是很谦虚,说自己退居二线,看法可能有偏差。庄先生的鼓励和支持增强了我打开局面的信心和决心,这也是过去近20年作科所工作能够取得显著进展的重要原因。
刚到农科院时,鉴于庄先生已90高龄,我平时不太忍心打扰他,但他对所里工作总是极为关心并给予大力支持。为了统一思路,凝聚共识,作科所每年都要召开作物科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他一直参加到2015年。他不是一般地听听,每次都提前备好几页发言提纲,2012年,96岁的庄先生一口气讲了半个多小时。还有一次,为了能到顺义参加战略研讨会,他让自己的女婿陪他住会。庄先生毕生从事小麦育种工作,热爱并支持育种工作是很自然的。但远不局限于此,他讲的最多的是栽培、种质资源及应用生物技术的发展。他认为,尽管几十年来作物科学的内涵和方法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作科所还应以应用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兼顾一些基础研究并在几个点上有所突破,敢为人先。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栽培研究难以在主产区有大作为,在尽可能增加对生产发言权的同时,我们应在作物应用生理及偏宏观的战略层次有所建树,这样既能避免与省里同行不必要的竞争,又能发挥作科所的优势。
2012年11月16日庄巧生院士在作科所战略研讨会上讲话
庄先生十分支持青年人才的成长。作科所的小麦应用基础研究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近10年育种工作也已走出低谷,这与他和已故董玉琛先生、王连铮先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所上至70岁左右的知名专家如辛志勇、贾继增、刘秉华,到50岁左右的科研骨干如李立会、张学勇、景蕊莲、马有志、刘录祥、张增艳、何中虎、夏先春等都得到过庄先生的热心指导和扶持。他还特别支持引进杰出人才,前几年引进的毛龙研究员(生物信息学)、王国英研究员(转基因玉米)、王建康研究员(数量遗传)及赵明研究员(玉米栽培生理)等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近几年,他更关注30来岁青年人才的成长与引进及科研辅助人员的培养与稳定。
我与庄先生是校友,他是长辈,但相处中感觉到他更是学术上的朋友。我曾跟他老人家单独小聚过几次。有一次,我把发表在《自然》、《美国科学院院报》及《自然通讯》等杂志的几篇论文送给他指正,没想到他竟打电话给我,说花了几天时间,读了好几遍,初步了解其大意,但还有一些地方没看懂,想听听我的想法。庄先生已是近百岁的老人,还这么认真阅读文献,我深受感动,期望我们都能养成爱看文献、准确把握科技动态的良好习惯。
总之,庄先生对作科所和我国作物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作科所的自豪和骄傲,是学术的楷模和我们学习的榜样。
庄先生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风范永存,农科院和作科所的员工永远怀念他!中国农业科技界的同仁将永远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