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首页» 新闻动态» 所内动态» 一位小麦专家四十年的坚守

一位小麦专家四十年的坚守

记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何中虎研究员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面粉是北方餐桌上无可替代的主食。逢年过节各种花样面点,日常生活充饥饱腹的馒头,都离不开我国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小麦。

  每到农忙时节,你总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试验田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就是获得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的何中虎研究员。他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品质研究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党支部书记,也是党的十九大代表、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

  

  何中虎在田间工作

  守初心 学成归来担使命

  1963年,何中虎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一个农民家庭。那个年代,正值新中国艰难的岁月,粮食问题困住了国家建设的脚步。小时候,何中虎曾目睹干旱和吸浆虫对小麦生产的危害,每天吃捞面和白面馍是他儿时的梦想。于是,学习农业便成了他的最终选择。

  

  1984年何中虎毕业留念

  1980年,他考取了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经过9年刻苦学习,1989年获得博士学位。导师张树榛教授的敬业精神和严谨学风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为何中虎日后从事科研工作和治学育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0年,在庄巧生院士的推荐下,何中虎获得了到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做博士后的机会。在世界粮食奖获得者、国际著名小麦育种专家Sanjaya Rajaram博士的指导下,他全面掌握了田间育种技术,比较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了与小麦育种相关的学科如谷物品质、生理与栽培、抗病性、远缘杂交等,也深切体会到多学科合作以及国内和国际协作网的重要性。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在国际期刊发表了5篇论文,他的出色工作和敬业精神赢得了Rajaram博士的高度赞赏。1992年9月,他到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考察和访问,为回国工作做最后准备。

  

  1991年何中虎在CIMMYT田间(右1 Norman Borlaug 左3 Sanjaya Rajaram)

  国外的经历让何中虎开拓了视野。“中国小麦的品质怎么样?”与国外学者打交道的时候,他经常被这样问到。这让何中虎重新审视和认识了当时我国小麦品质研究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巨大差距。事实上,美国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建成较为完善的小麦品质常规评价技术体系,品质优良是育种的基本目标,而我国小麦品质研究在80年代中期才刚刚起步。中国小麦品质的研究十分缺乏,至于国际发言权更是无从谈起。面对近半个世纪的差距,何中虎暗暗下定决心,回国后要将研究重点放在国家小麦品质改良上,让中国人不仅“吃饱”更要“吃好”。

  建团队 品质育种闯难关

  西方的面制品以面包、饼干为主,这与中国的面条、馒头等面食对面粉的要求并不相同,即便国外已有比较成熟的经验,也需要引进消化,才能在国内吸收和利用。要研制中国的优质小麦,需从国内老百姓的主食开始。

  1993年5月,何中虎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工作。当时的工作条件仍很有限,他没有抱怨,而是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件事。很快,他的工作赢得了院所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和认可。人事部和国家教委相继为他提供了科研启动资金。时任院长王连铮为其特批了3万元启动费,并为他解决了住房。于是,他正式承担起所里交给的小麦品质研究重任。

  

  何中虎在实验室进行面粉品质测试

  何中虎从面条开始,经过对成千上万份样品的品尝、分析、对照、检验,最终明确了蛋白质质量、色泽、淀粉特性是影响面条品质的主要因素。除了面条评价指标的表型分析,何中虎还引入了新兴的分子标记技术,在基因层次阐释面条品质遗传机理,使品质育种有规可循。由此,以面条为切入点的小麦品质评价体系逐渐构建起来。

  之后,他又一鼓作气确定了馒头、饺子等主要食品的品质选择指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表型分析与基因鉴定相结合,包括磨粉品质评价、加工品质间接评价和五种主要食品(面包、饼干、面条、馒头、饺子)实验室评价与选择指标的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被20多家育种单位和面粉公司采用,发掘的基因标记在美国、澳大利亚等22个国家广泛使用,还丰富了品质育种的理论和方法。

  这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也是严峻的挑战。研究初期,在项目资金、育种材料、团队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困难。在庄巧生院士等老专家的鼎力支持下,课题组逐渐从最初的2人增加到现在的40多人,初步形成了一支常规育种与谷物化学、植物病理、分子生物学相结合,既有明确分工、又能互相协作,与国内外密切合作的开放型国家小麦品质育种创新团队,为科研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何中虎深知自己的研究是在前人基础上开展起来的,离不开庄巧生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与帮助,离不开团队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国内外同行的合作与支持。他将获得的中华农业英才奖奖金20万元捐献给庄巧生小麦奖励基金会,用于奖励国内一线小麦育种人员,以实际行动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

  

  庄巧生、何中虎及团队成员合影

  何中虎重视人才培养,他先后培养了80余名研究生,其中20多人已晋升为研究员或教授,在省市科研院所发挥着骨干作用。为西部地区培养访问学者15名,被中组部等四部委授予“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优秀导师荣誉称号。他还资助和安排全国约150名小麦研究人员到国外培训和合作研究。

  经过15年的艰辛努力,何中虎主持完成的“中国小麦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良技术研究”项目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育品种 增产增收强品质

  “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培育农民喜欢的品种,才是对科研人员的最高奖赏”。这是何中虎的初心。即使团队已经在国外发表100余篇学术论文,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才是他的最终目标。

  论文要写在大地上。上世纪九十年代,小麦优质品种比较稀缺。2008年他带领团队育成了优质面条品种中麦175,通过北部冬麦区水地和黄淮旱肥地两个区域国家审定,年最大推广面积597万亩,2016年为全国第八大小麦品种,累计推广约5000万亩。该品种不仅高产优质,还抗寒抗旱抗病,在陇东旱塬贫困地区11个县区大面积种植,使当地小麦平均亩产提高约10%,增收1.6亿元,得到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的书面感谢。中麦175的选育与应用获2017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中麦175

  一线永远是最好的“实验室”。何中虎坚持带领团队到基层,了解当地小麦生产和食品加工业的需求以及诸种不利因素,通过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有机结合,育成26个高产优质高效小麦新品种。何中虎团队培育的中麦175,制作成的面条和馒头品质好,并且含有更加丰富的营养价值,餐桌上的认可让何中虎团队的多年努力,得到了最好的肯定。

  2000年,随着北部冬麦区小麦面积的逐年下降,何中虎及时将育种工作的重点转移到黄淮主产区。在刘旭院士、万建民院士、喻树迅院士等专家的关心支持下,先后与我院棉花所、河北金诚种业合作在安阳和高邑建立了育种基地,形成了“北京-高邑-安阳”一线三点的育种新布局。与棉花所合作育成的中麦895,高产矮秆,耐热性好,面条品质优良,年最大面积1062万亩,2019年为全国第三大小麦品种,已累计推广约4300多万亩。中麦895的选育与应用获2019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企业把面粉加工为多样化产品,强筋小麦不可或缺。国内优质强筋小麦生产不足,每年需要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进口优质强筋小麦来弥补供给缺口。于是,他以问题为导向,带领团队进行科研攻关,突破强筋、高产等多个性状兼顾的问题,与棉花所合作20年,终于选育出了既优质强筋又高产稳产的小麦新品种中麦578,并于2020年通过国家审定。

  

  中麦578面包品质对比

  2019年在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监督检测中心组织的全国小麦质量鉴评中,中麦578的面包品质居所有参试品种第一位,与进口优质美国小麦品质相当,既适宜做优质面包,也可通过配麦配粉生产优质面条粉和饺子粉。中麦578解决了“优质不高产、优质不广适”两大突出生产问题,质量和产量的双重提升将为黄淮地区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带动新型合作组织和农民增产增收。

  促产业 科企融合结硕果

  2019年10月,在外出工作途中,何中虎同志不幸遭遇重大车祸。在病榻上,一心想的就是他的小麦,他努力做康复治疗,就是想早日下地看看田间的小麦长势,到实验室跟进品质研究的科研进展。

  伤病限制了他的身体,却没有阻止他的科研工作。虽然不能像往常一样每天到办公室工作,但他还是定期和团队成员交流科研情况,带领团队抓重大研究项目的科研攻关,抓团队党建与科研工作的深度融合,抓人才引进、培养和科研力量的梯队建设。

  中麦578的产业化和推广工作是最让他挂心的事情之一。中麦578与企业的合作刚刚起步,抓住推广机会、加速其产业化进程已经箭在弦上。2020年5月,他刚刚能自己下地,就迫不及待到院部的试验地看小麦的长势情况,并紧锣密鼓的筹备中麦578在各地的产业化对接工作以及高产创建工作。

  

  2020年中麦578创优质强筋小麦高产纪录

  2020年麦收期间,接连有好消息传来。中麦578在河南高产创建田亩产841.5公斤,创下了全国优质强筋小麦高产纪录;相关企业签订的2020年中麦578定向收购订单,每公斤加价0.2元,夏收后实际收购量38000余吨,为农民增收770余万元。丰收的喜悦让何中虎感觉身上的伤病好了大半,他迫不及待的通过视频与企业连线。

  “2020年夏收面积超过100万亩,预计秋播可达300万亩。”何中虎兴奋的说。他的一通通电话,推进着与河北金沙河面业公司的合作,科企共同利用中麦578研发而成的面包粉(品牌冀南香)、拉面粉(金沙河强筋面粉)和饺子粉,已试销100多吨,预计2021年将批量上市。

  

  何中虎康复期间到田间查看小麦长势

  康复期间,何中虎还心系中国小麦产业发展,多次报告为小麦产业建言献策。他呼吁设立专项经费,规划和部署以中麦578为代表的优质强筋高产小麦新品种成果转化与集成示范应用项目,针对不同生态区,建立规模化、集约化高标准示范推广应用模式,构建高效、安全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进一步推动小麦产业的整体提升。他还建议进一步加大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力度,组织市场监管、新品种权保护和科研等相关单位从种业到种植业、从生产到销售进行全程监管,保护生产与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和引领小麦产业健康发展。

  “只有小麦产业的长期良性发展才能引导农民主动迈向高质量种植,让国人吃饱又吃好。”何中虎说。   

  

  何中虎与麦农在一起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农业科研的最前线。麦田里的守望,守的是“民以食为天”固国之策。今天的中国,人们不仅吃得饱,更是一年比一年吃得好。而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与何中虎一样的小麦研究者们始终默默守护着民生安居之根本,保卫着国家发展之根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