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首页» 新闻动态» 所内动态» 豫西旱地“中麦175”丰收在望

豫西旱地“中麦175”丰收在望

  近日,由河南省洛阳市农业局、河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双国审冬小麦品种中麦175观摩研讨会”在洛阳市洛宁县小界乡梅窑村举行。在因雨迟播、春季冻害大爆发、灌浆后期阴雨多风的情况下,“中麦175”在河南旱肥地的千亩示范方表现穗数充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预计平均亩产在560公斤以上。

  “中麦175”培育者作科所何中虎研究员介绍,近年来,小麦生长季极端天气致灾现象频繁发生,已成为制约我国主产区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2017年秋季,阴雨连绵造成主产区小麦播期严重推迟,农民播种仓促,整地质量差,春季寒流导致冻害大面积爆发。在此背景下,由中国农科院作科所育成的“中麦175”表现出耐晚播、抗冻、节水、优质、高产等优良特性,长势良好,深受当地农民喜爱,并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广泛好评。过去6年间,“中麦175”在河南西部、陕西和甘肃陇东等旱肥地大面积生产中,表现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突出,产量稳定。因干旱或阴雨播期推迟到10月底乃至11月上旬的情况下,仍能获得较高产量;耐冬季低温,春季苗期抗寒性强;具有丰水年份高产不倒伏,少雨年份减产少的突出特点。其面粉制作的传统食品如面条、馒头等色泽白亮,口感光滑,弹性好,品质优良。

  研讨会上,洛阳市农业局局长归宝辰同志就“中麦175”在豫西旱肥地大面积推广种植及产业联合发展的优势进行重点介绍;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友军教授针对“中麦175”在豫西的多年表现,指出“中麦175”很好解决了旱肥地多水少水产量不稳定、抗旱品种高产不优质的问题,提出平播密植是促其高产稳产的最佳栽培方式;洛阳农林科学院张灿军院长高度评价了“中麦175”在旱地生产表现,认为抗寒、抗倒、抗病、早熟、光周期不敏感、区域种植跨度大而株高变化小等特点,是该品种能够跨多纬度多海拔广泛推广种植的主要原因。原作科所党委书记张保明研究员充分肯定了“中麦175”广适性和稳产性,作为北部冬麦区最大推广品种,水旱兼用,产量表现突出,横跨9省市规模化种植,为北部冬麦区和黄淮旱肥地区小麦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会议上,以“中麦175”旱肥地种植区域为依托,成立了“沿黄旱地冬小麦产业发展合作”协作组,河南洛阳市、郑州市、三门峡市、济源市、平顶山市,陕西省渭南市、宝鸡市、咸阳市,山西省运城市、晋城市、临汾市,甘肃省平凉市、庆阳市、定西市等沿黄河丘陵地区14家种子管理站签定旱地冬小麦产业发展合作约定,拟搭建冬小麦种业科技合作平台,建立优良品种信息互通机制,将促进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沿黄丘陵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沿黄丘陵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参加会议的还有,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4省14个地市种子管理部门有关领导、专家及种子经营企业、种粮大户代表和新闻媒体记者。同时,河南科技大学130多大学生依托观摩会示范田进行了现场教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