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所长基金”支撑黄淮海大豆产量倍增
本报讯 在我国大豆产业受制于人、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下降的大背景下,由“院所长基金”支持的大豆新品种“中黄13”却保持了黄淮海平原大豆产量和种植面积的双增长。这是记者从4月7日召开的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汇报会上了解到的。
“中黄13”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培育出的大豆新品种,具有高产、高含蛋白、抗倒伏、耐涝、抗病、广适性等优异特性,自2001年5月通过国家审定,至今已累计推广2800万亩。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所长万建民介绍,近几年我国大豆需求量增加,但种植面积和产量却在下降:2006年、2007年分别为1.4亿亩和1650万吨、1.3亿亩和1460万吨;同期进口量分别达到2856万吨、3082万吨,占总需求量的2/3。原因在于国内大豆主要品种为常规品种,产量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而国外均为转基因品种。
他表示,只有作为我国大豆第二大主产区的黄淮海平原产量不降反升,其中“中黄13”的推广起了主要作用:2001年至2006年共推广1800万亩,平均每年在300万亩以上;而去年一年就推广1000万亩以上。
万建民指出,“中黄13”推广提速,全赖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即“院所长基金”)的支持。他介绍,以往,国家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支持以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为主,而对项目成果的熟化、推广等公益性服务的支持一直较弱。导致“中黄13”这样的项目,2006年以前主要靠所里自筹甚至挪用资金进行推广,力度始终不够。2006年“院所长基金”的设立,直接带来了“中黄13”此后推广面积的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