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首页» 新闻动态» 科研进展» 热烈祝贺作科所2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

热烈祝贺作科所2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

  1月9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李立会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小麦种质资源中重要育种目标性状的评价与创新利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万建民教授主持完成、程治军研究员为主要完成人之一的“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相关基因挖掘与新品种培育”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李立会科研团队在获奖成果中研制重要性状鉴定新技术12项,系统评价了12859份种质资源,鉴定出具有2个以上重要育种性状的优异种质687份,突破了复杂性状鉴定结果重复性差的技术瓶颈,为获得目标性状明确的优异种质奠定了技术基础。创制新种质112份,其中通过品种间杂交创制新种质84份,通过远缘杂交将来自小麦族6个属、10个种中的优异基因转入普通小麦,创制新种质28份。发掘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资源高效新基因67个,并建立了紧密连锁分子标记;从圆锥小麦中发掘出抗麦长管蚜新基因RA-1,填补了我国缺乏抗性基因的空白,为向育种提供目标性状明确的优异种质、满足育种需求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战略储备。针对种质资源研究与育种需求相对脱节的问题,创建的“鉴定新技术研发→精准评价→创制新种质→遗传分析→新基因→分子标记→田间展示→育种家自主选择→无偿提供→相互反馈相关信息”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育成新品种38个,累计种植面积1.64亿亩,开辟了作物种质资源与育种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图1.jpg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但籼粳杂种存在半不育、晚熟、高秆等问题,影响其生产利用。万建民团队通过20年系统研究,克隆了育性相关基因16个,抽穗期相关基因3个,显性矮秆基因2个。我所参与了其中重要基因如半不育基因pss1,抽穗期基因Ehd4,Dth2,显性矮秆基因D53, APC/CTE的克隆和功能验证,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Nature、PNAS、Plant Cell、Plos Genetics等著名杂志上,其中以程治军研究员为主要完成人的显性矮秆基因APC/CTE的克隆与功能验证,为培育籼粳交理想株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该团队创建了多重杂交与分子标记选择相结合的聚合育种技术,聚合广亲和、早熟和部分显性矮秆基因,从籼粳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粳稻品种3个,其中宁粳3号和宁粳4号分别被农业部评为超级稻新品种和超级稻主导品种。用强优恢复系W107,组配的协优107和Ⅱ优107分别通过国家和安徽省审定。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3107万亩,社会效益40.59亿元。本成果有效解决了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难题,培育推广的籼粳杂交新品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3.jp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