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首页» 新闻动态» 传媒扫描» [新华社] (关注三夏)记者手记:一场别开生面的发布会

[新华社] (关注三夏)记者手记:一场别开生面的发布会

近日,农业农村部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发布会,介绍今年“三夏”生产形势有关情况。与往常不同的是,发布台中间坐的是一位衣着朴素的种粮农民,和一名常下基层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坐在他们两旁共同参加发布会的是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负责人。

今年的夏粮增产来之不易。从发布会上的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对辛勤耕耘的致敬,对科技护航麦田的肯定。

粮食要丰收,终究要靠农民辛勤耕种,要靠科技人员把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才能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发布会上,种粮大户、科技人员的故事让人动容。

来自河北邢台市任泽区种粮大户赵孟辉,说起了种这季小麦“过山车”一样的心情:800多亩粮田,去年正要播种的时候遭遇严重秋汛,眼看小麦播不下去。就在他忧心忡忡打算放弃时,区农技员专门找到他并给出了一系列关键指导。11月中旬,终于完成了播种。

“我这小麦‘立冬’才播种,当时预测是寒冬,麦苗出来会不会冻死?”地种下了,他依然担心。关键时候,农技人员再次给出技术方案,从春到夏一路护航,让他越来越放心。如今夏粮归仓,每亩产量约1180斤,优质麦价格好,每亩500多元的净收入让赵孟辉很开心。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赵广才也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搞了40多年小麦研究,去年冬前的小麦苗情复杂是没见过的,最后有惊无险、丰收到手,关键是科学抗灾应对晚播、让农民知道怎么种;科学田管精准指导、让农民知道怎么促。”

从去冬到今春,许多像赵广才这样的科技专家和基层农技人员奔忙在田间地头,对种麦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因为这季夏粮小麦生产面临的形势太特殊了:3.3亿多亩冬小麦,其中1.1亿亩晚播半个月以上。冬前出苗长势弱,有940万亩的“一根针”,还有148万亩没有出苗的“土里捂”。往年“霜降”前冬小麦已基本播完,去年“立冬”了还在种,河北、陕西、山西等地抓住封冻前的最后窗口期,能播一亩是一亩。

广大科技人员、农民群众、主管部门不放弃,紧抓抗涝保播、促弱转壮、防病治虫、“一喷三防”。农业农村部用大数据绘制了晚播麦、“一根针”“土里捂”的苗情分布图,挂图作业、督战督办。开春后各方力量共同打出促弱转壮组合拳。由于“立夏”后天气条件好,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落得实,夏粮终于迎来了沉甸甸的丰收。

“我在河北指导时,对有些‘土里捂’的麦田,有的农民当时想毁种,我们扒开土壤发现种子已经萌动了,建议农民耐心等待,出苗后加强肥水管理,最后每亩也打了八九百斤。”赵广才说。

据不少地方反映,今年即使冬前“土里捂”的小麦,后来亩产量也有八九百斤。通过扎扎实实努力,大家发现,过去农业教科书上写的“冬前麦子土里捂,来年产量五百五”,其实也可以再探究。

知识来源于实践,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完善。在今年的夏粮生产中,科技人员也有新的收获。

据赵广才介绍,他们的课题组在北京北三环边上的中国农科院试验田,开展了播期试验。去年“霜降”期间播种的小麦,是典型的晚播弱苗,经过实收测产,每亩地产量822.5斤;“立冬”期间和“小雪”期间播种的小麦是“土里捂”,今年3月份才出苗,最后产量分别为每亩784.4斤和775.7斤。这正印证了一句农谚,“三分在种七分靠管,只要管好照样增产”。

生产中的新问题,促使科研人员不断探索、不懈创新。这种科学精神,正是广袤田野欣欣向荣的希望。

在这个丰收的夏天,一场别开生面的发布会,让人们致敬辛勤,弘扬科学,凝聚力量。夏粮首战告捷,全年粮食生产大头还在秋粮,任务依然很艰巨。但是,有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辛勤劳动,有各地各部门勠力同心共担重任,有保夏粮夺丰收这种攻坚克难的精神和经验,相信我们有能力再迎一个丰收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