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首页» 新闻动态» 热点新闻» 全国超级小麦研讨会在我所举行

全国超级小麦研讨会在我所举行

        

    

        为了推动我国超级小麦研究的深入发展,经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同意,我所于2006年8月10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全国超级小麦研讨会。农业部科教司张文处长、陈彦宾副处长,两院院士庄巧生、李振声、董玉琛、程顺和以及来自12个单位的2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万建民所长主持。

        与会专家汇报交流了各自单位和领域的小麦科研进展,提出了参与超级小麦研究工作的思路与设想,讨论了由我所主持起草的《超级小麦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分析目前国内小麦科研生产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我国的超级小麦研究是在深入分析我国小麦育种和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引领未来15年我国小麦研究方向的作用。各单位已具有较好的材料、技术与方法储备,相关工作已经展开。在国家科研计划中设立超级小麦项目,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国家科研项目的实施,还可以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科研资源,建立科研合作机制与成果共享平台,全面提升我国的小麦育种创新能力。建议国家尽快全面启动超级小麦研究项目。

        张文处长在发言中对超级小麦研究项目提出了4点要求。一是产量指标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合理、切合生产实际。二是研究方案设计要合理,要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体现科学性和先进性。三是突出构建体系,形成育种网络。四是创新机制,注意国家改良中心与分中心、中央单位与地方单位、不同学科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结合,并建立公共服务平台。陈彦宾副处长在发言中指出,超级小麦研究要吸取超级稻研究的经验和启示,对品质要有明确的要求,抗病虫害要有具体指标,小面积高产典型要有重复,大面积示范推广每亩能增产60公斤以上;品种适应性要广泛,栽培技术要简化,易推广;制定协作章程时要考虑责、权、利的结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超级小麦”是指产量潜力具有重大突破,产量水平实现跨越性提高,同时具有品质优良、多抗稳产、高效利用光水肥资源等优异性能的小麦新品种。现有超高产小麦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适应性差,虽有超高产纪录,但没有面积或推广面积很小;二是现有的高产纪录是通过高投入来实现的,不利于小麦产业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同时,育种材料难以满足育种需求,超级麦育种技术研究滞后,全国性小麦协作网络急需完善和提高。超级小麦项目的实施,将为提升小麦育种技术,实现分子育种实用化和推动全国小麦产业持续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会议提出的我国“超级小麦”培育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分工负责、稳定支持、联合协作、利益共享、产研结合”的新机制和分工明确的全国小麦育种协作网、材料与信息共享平台,培育一批产量潜力有重大突破,水肥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综合性状优良的超级小麦新品种,使我国小麦育种总体水平跃居国际领先水平。2006到2020年的15年内,选育出50个超级小麦新品种,在主产区使小麦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30%,水、肥、光等资源利用效率在现有基础上分别提高15%,育成的超级小麦品种累计推广种植5亿亩以上。建议分三阶段实施,其具体产量目标是:2006年-2010年,百亩示范方稳定达到每亩650公斤(10亩产量潜力试验达到700公斤),千亩示范片稳定达到600公斤,万亩示范区稳定达到550公斤;2011年-2015年,百亩示范方稳定达到每亩700公斤,千亩示范片稳定达到700公斤,万亩示范区达到650公斤;2015年-2020年,百亩示范方稳定达到每亩800公斤,千亩示范片稳定达到750公斤,万亩示范区稳定达到700公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