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首页» 新闻动态» 科研进展» 矮秆、多抗、高产新品种“中麦66”通过河南省审定

矮秆、多抗、高产新品种“中麦66”通过河南省审定

  作科所育成的矮秆、多抗、高产新品种“中麦66”,日前通过了河南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该品种为半冬性,分蘖力强,株高73cm左右,穗长方形,穗层整齐,亩穗数45-48万,穗粒数34-38粒,千粒重42-50g,籽粒偏圆、角质,旗叶上举,高抗白粉病和条锈病,中抗叶锈;后期叶功能好,落黄表现突出。适宜在中、高水肥地种植,播期10月中、下旬,每亩适宜播种量为8.5-10Kg,基本苗12-16万苗。冬前须浇水越冬,拔节至扬花期适当追施复合肥,中、高肥地块产量可达600-650Kg/亩。

  据悉,2017年5月22日夜,河南新乡、郑州等地风雨交加,瞬间风力达7级以上,作科所基地及周围农民种植的小麦发生大面积的倒伏,而我所繁殖的近200亩“中麦66”只发生零星倒伏(下图),表现出很好的抗倒伏能力。

  image003.jpg

  2017年5月22日夜风雨过后,“中麦66”只有零星倒伏(2017年5月23日摄)。

  研究人员介绍,育种家常采用“性状互补”的新品种(系)作为亲本杂交选育更好的品种,不太愿意将一些老的资源纳入育种亲本。针对黄淮南片麦区对照品种“周麦18”分蘖偏少,植株偏高的缺点,作科所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创新团队张学勇、郝晨阳、王兰芬等研究人员将在血缘上是“奶奶”和“孙子”关系的“矮孟牛”与“周麦18”杂交,F1再用“周麦18”回交,在分离世代重点选择分蘖力适中、植株较矮的个体,用分子标记对矮秆基因、籽粒淀粉合成基因进行辅助选择,成功选育出“中麦66”。“中麦66”的选育成功说明在以往利用过的种质资源中还隐藏着有重要利用价值的基因,有待我们用新的思路(杂交、回交把握群体方向)和方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去发掘。



TOP